最近更新日期:2023.08.20;若有增修建議,歡迎聯絡我們

主要依據瑜伽止觀禪修之五道十地篇,廖誠麟居士講,T080P005音檔、影檔;T080P005影檔(YouTube)(阿里云)。
主要教材:廖誠麟居士,(FB)。

從嗢柁南及其長行:(參考自瑜伽師地論.菩薩地)

  • 卷35:如是已說獨覺地。云何菩薩地?
    • 嗢柁南曰:初持、次相、分,增上意樂、住,生、攝受、地、行,建立最為後。
    • 十法具攝大乘菩薩道及果,何等為十?一者、,二者、,三者、,四者、增上意樂,五者、,六者、,七者、攝受,八者、,九者、,十者、建立
  • 卷35云何名持?謂諸菩薩自乘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為持。…
    • 卷35云何種性?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
    • 卷35:復次,菩薩最初發心,於諸菩薩所有正願是初正願,普能攝受其餘正願,是故發心以初正願為其自性。…
    • 卷35:如是菩薩既發心已,云何修行諸菩薩行?略說菩薩若所學處若如是學若能修學。…
      • 卷35是諸菩薩於何處學?七處學。云何七處?
        • 嗢柁南曰:自他利、實義,威力、熟有情,成熟自佛法,第七菩提處。
        • 一、自利處,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
          • 卷35云何自利、利他處?
          • 卷36云何真實義?
          • 卷37云何諸佛菩薩威力?
          • 卷37云何成熟?
          • 卷38云何菩提?
      • 卷38:已說菩薩所應學處。如是應學,我今當說。
        • 嗢柁南曰:勝解多、求法,說法、修法行,正教授、教誡,方便攝三業。
        • 若諸菩薩欲於菩薩所應學處精勤修學,最初應具多勝解應求正法應說正法應正修行法隨法行應正教授應正教誡應住無倒教授、教誡方便所攝身、語、意業
          • 卷38云何菩薩具多勝解?
          • 卷38:彼諸菩薩求正法時,當何所求?云何而求?何義故求?…
          • 卷38菩薩為他說正法時,當何所說?云何而說?何義故說?…
          • 卷38云何菩薩法隨法行?
          • 卷38云何教授?
          • 卷38云何教誡?
          • 卷38云何菩薩方便所攝身意業?
      • 能修學?
        • 卷39復次,菩薩次第圓滿六波羅蜜多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謂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靜慮波羅蜜多慧波羅蜜多
          • 卷39云何菩薩施波羅蜜多?
          • 卷40云何菩薩戒波羅蜜多?
          • 卷42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
          • 卷42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
          • 卷43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 卷43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
        • 卷43云何菩薩四種攝事?
        • 卷44云何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
      • 能修學?
        • 卷44云何菩薩菩提分法?
          • 嗢柁南曰:慚愧、堅力持,無厭、論、世智,正依、無礙解,資糧、菩提分,止觀、性巧便,陀羅尼、正願,三摩地有三,法嗢柁南四。
          • 卷44云何名為菩薩慚愧?
          • 卷44云何菩薩堅力持性?
          • 卷44云何菩薩心無厭倦?
          • 卷44云何菩薩善知諸論?
          • 卷44云何菩薩善知世間?
          • 卷45云何菩薩修正四依?
          • 卷45云何菩薩所修菩薩四無礙解?
          • 卷45云何菩薩菩提資糧?
          • 卷45云何菩薩於三十七菩提分法精勤修習?
          • 卷45:此中菩薩即於諸法無所分別,當知名。若於諸法勝義理趣如實真智,及於無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智,當知名觀。
          • 卷45云何菩薩方便善巧?
          • 卷45云何菩薩妙陀羅尼?
          • 卷45云何菩薩所修正願?
          • 卷45云何菩薩空三摩地?云何菩薩無願三摩地?云何菩薩無相三摩地?
          • 卷46:復有四種法嗢柁南,諸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故說。…
        • 卷46云何菩薩所有功德?
  • 卷47云何真實諸菩薩相?
  • 卷47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有幾種法正修學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 卷47云何菩薩增上意樂?
  • 卷47:諸菩薩眾略有菩薩十二種住,由此菩薩十二種住,普攝一切諸菩薩住,普攝一切諸菩薩行。復有如來第十三住,由此住故,現前等覺廣大菩提,名無上住。…
  • 卷48諸菩薩生略有五種,攝一切生。於一切住一切菩薩受無罪生,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 卷48:於一切住菩薩行中,當知菩薩略有六種於諸有情無倒攝受。…
  • 卷49:如前所說十三住中,應知隨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種,唯菩薩地;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為地。…
  • 卷49:菩薩始從勝解行地,乃至最後到究竟地,於此一切菩薩地中,當知略有四菩薩行。…
  • 卷49:依如來住及依如來到究竟地,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

菩薩地義次第:(參考自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卷50網頁筆記)

  • 卷50:如是已說菩薩地義云何應知此中次第?
    • 謂諸菩薩要先安住菩薩種性,乃能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既發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於自、他利正修行時,得無雜染方便;無雜染故,得無厭倦方便;無厭倦故,得諸善根增長方便;於諸善根得增長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 又於如是自、他利加行無雜染方便、無厭倦方便、善根增長方便,得大菩提中將修行時,先於甚深廣大正法安立信解;立信解已,訪求正法;求正法已,廣為他說,亦於正行自能成辦。於成辦時,若由此、於此、為此應行,即由此、於此、為此而行。
    • 由此、於此、為此行時,如令福德、智慧增長所應行者,即如是行。福德、智慧既增長已,於不捨離生死方便能正修行
    • 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行生死無雜染行能於自樂行無著行能於無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無厭倦行,…,能於一切種相正行圓滿
    • 如是正行得圓滿已,於一切有情及聲聞、獨覺皆為殊勝。所謂正行功德殊勝,及可稱讚功德殊勝。…
    • 由得如是殊勝名故,當知獲得諸菩薩相,諸相所相,成就其相
    • 如是正行一切種相,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所能成辦
    • 於二分中能成辦已,正行堅固,於諸善品獲得一向增上意樂。如是意樂,或在家品所應攝受,或出家品所應攝受。
    • 於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
    • 從此已上,故作意思受諸有生,於彼生處常得值遇諸佛菩薩。
    • 能起作一切有情諸饒益事
    • 恆常無間,蒙佛菩薩無倒教授,任持善品,領受殊勝證得分位。由領受故,於可稱讚攝受殊勝證得分位,能正安處,如己舍宅。
    • 住此位已,能於後後殊勝分位,一切種相覺慧昇進,漸次乃至到於究竟,於其中間不生喜足。
    • 如是昇進,證得究竟,從此不求其餘上地。已到究竟極邊際故,名得無上。

能修學的科宜標示在哪?

  • 卷38:已說菩薩所應學處如是應學,我今當說。…到卷47云何真實諸菩薩相?之間,能修學的科宜標示在哪?
  • 所學處是所應學處,如是學是如是應學如是應學能修學的差別簡單說是應行能行的差別。
  • 參考菩薩地.持菩薩地義次第相對內容如下:
  • 菩薩地.持
    • 卷38:若諸菩薩欲於菩薩所應學處精勤修學,最初應具多勝解應求正法應說正法應正修行法隨法行應正教授應正教誡應住無倒教授、教誡方便所攝身、語、意業。…(屬應行)
  • 菩薩地義次第
    • 卷50:又於如是自、他利加行無雜染方便、無厭倦方便、善根增長方便,得大菩提中將修行時,先於甚深廣大正法安立信解;立信解已,訪求正法;求正法已,廣為他說,亦於正行自能成辦。於成辦時,若由此、於此、為此應行,即由此、於此、為此而行。(屬應行)
  • 菩薩地.持
    • 卷39復次,菩薩次第圓滿六波羅蜜多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次第圓滿已屬能行)
  • 菩薩地義次第卷50
    • 由此、於此、為此行時,如令福德、智慧增長所應行者,即如是行。(屬應行)
    • 福德、智慧既增長已,於不捨離生死方便能正修行。(屬能行)
  • 菩薩地.持
    • 卷44云何菩薩菩提分法?嗢柁南曰:慚愧、堅力持,無厭、論、世智,正依、無礙解,資糧、菩提分,止觀、性巧便,陀羅尼、正願,三摩地有三,法嗢柁南四。…
    • 卷46云何菩薩所有功德?
  • 菩薩地義次第:卷50
    • 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行生死無雜染行能於自樂行無著行能於無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無厭倦行,…,能於一切種相正行圓滿。(屬能行)
    • 如是正行得圓滿已於一切有情及聲聞、獨覺皆為殊勝。所謂正行功德殊勝,及可稱讚功德殊勝。…(屬能行得圓滿已)
  • 能修學的科宜標示在哪?或許不是一個問題,重要的是:如是學能修學之間的循環增上
    • 由此、於此、為此行時,如令福德、智慧增長所應行者,即如是行。(如是學)
    • 福德、智慧既增長已,於不捨離生死方便能正修行。(能修學)

相較其他菩薩地的大科

  • 菩薩地內容結構:(參考自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講記,常柏法師講)
  • 如何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的內容得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行的大科?
  • 菩薩地三周明義:立為四持,開為十法,廣為二十七品。(參考自瑜伽師地論敘,歐陽竟無編)
    • 初周十八品者:
      • 因持於果,前持於後。種性為本,有大勢力。立種性品種性持
      • 資糧具備,希望遂生。求果利他,自然欣愛。立發心品發心持
      • 既發心已,方便求學。學相有三:曰所學處,曰如是學,曰能修學。立十六品菩提分持
        • 所學處者:
          • 菩薩觀行,利他為本,故先之於自、他利
          • 行不孤起,必依於理,故次之於真實義
          • 既證真實,遂有妙用,故次之於威力
          • 威力何作?成熟自、他,故次之於成熟
          • 智、斷等一切功德,應遍了達希當果證
          • 如是七法五品,說所學處。
        • 如是學者:
          • 菩薩欲於初所學處精勤修學,先應發願願是勝解
          • 解已,求法
          • 自既得法,應為他說
          • 說已,自修
          • 教授、教誡令他修、斷;
          • 便能發起善身、語、意為十力種子。
          • 力種性。如是一品,說如是學。
        • 能修學者:
          • 始於自分,中於勝進,終於得果。
            • 自分之初,修造自利,故先之於大度
            • 自分之實,修造利他,故次之於攝事
            • 勝進之初,行隨緣行,故次之於供養、親近、無量
            • 勝進之實,行內證行,故次之於菩提分
            • 因成言功,果滿稱德,故終之於功德
          • 如是十品,說能修學。
        • 立是三學十六品為菩提分持。
      • 是為初周十八品種性持
        • 此周叫十二住所行之法,詳前略後,詳因略果,是故名種性持。
        • 種性、發心及自、他利,入道之基。勝仗基起,是故應學。
          • 真實義品,二智、四實,中道義成。凡、小偏空,如湯沃雪。論以是為宗,宗以是為依,是故應學。
          • 六度各九,菩提分中有十五行。曲暢其事,抉擇其義,殊勝殊勝,廣博難稽,是故應學。
          • 是故初周名種性持。
    • 二周四品者:
      • 種性具備,菩薩相成,故先之於
      • 家及非家,五相依處,故次之於
      • 相、分行法,從意樂起,故次之於增上意樂
      • 行起於樂,而做於位,故次之於
      • 是為次周四品發心持
        • 此周明十三住能行之法,修造功強,行用漸勝,隨彼前法起此後修,故又名隨法持。
        • 始於具相,昌於意樂,歸於極住。
          • 哀愍愛語,勇猛惠施,解深密經,是為具相;
          • 七相憐愍,十五意樂,十事所行,是為意樂;
          • 種性、勝解位在地前,極喜、三學、有功用住位至七地,無功無礙、最上最極位為究竟,是為極住。
          • 是故次周名隨法持。
        • 世俗發心,位在初住。真證發心,位在初地。是故次周名發心持。
    • 三周五品者:
      • 始於自分,中於勝進,終於得果。
        • 菩薩自分,利樂有情,不取涅槃,長輪生死,故先之於
        • 法爾趣生,法爾度眾,故次之於攝受
        • 行必依地,自分階級,故次之於
        • 做地起行,始從勝進,終至究竟,行成熟行,故次之於
        • 大劫勤功,終不唐果,本心暢遂,建立攸成,故終之於建立
      • 是為三周五品加行持
        • 此周約十三住為七地,重明因果,以鄰果因,詮極因果,故又名究竟持。
        • 無住功德,盡於未來,鄰果加行,與初周異。是故三周名加行持。
    • 三持以外,更有四持,但敘品次,不別立文。
    • 如是說聲聞四持、菩薩四持,是為聲聞、獨覺、菩薩三地敘別行事。